• 古典学动态
    公告
    简讯
    讲座
    会议
    书讯
  • 中心著述
    刘小枫集
    中心著作
    文章选刊
  • “经典与解释”丛书
    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古今丛编:经典与解释
  • “经典与解释”丛编
    政治哲学文库
    “经典与解释”论丛
  • “经典与解释”辑刊
  • “古典学研究”辑刊
    “古典学研究”期刊
    “古典学研究”学刊
    “古典研究”季刊
  • 古典学资源
    古典语文
    经典文本
    古代历史
    近代欧美的政治成长
    近代中国的共和革命
    经典解释
    古典教育
    词典荟萃
  • 关于中心
    中心简介
    中心学人
    中心项目
  • 作为完美贤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属人卓越性的教育,自由教育就是让自己记起属人的卓越、属人的伟大。

    ——施特劳斯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的教诲》(第二版)

    Aristotle's Teaching in the Politics
    [美]托马斯·潘戈 著 李小均 译
    华夏出版社
    2024年05月, 371页, 95元
    ISSN: 9787522206288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解读。《政治学》的核心内容是城邦问题,亚里士多德以“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为前提,分析了城邦的形成及基础,探讨了各种城邦理论、制度,研究了各政体的分类和变革,并提出了他关于理想城邦的设想。

    《政治学》是西方政治学研究的开山之作,被视为政治研究体系的典范。亚里士多德极力想教导我们的政治哲学内容,与其高超的教学活动形式密不可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他都极力拉我们参与。亚里士多德身体力行地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机结合,为政治哲人提供了一个榜样:在讲演和写作中应该如何传达教诲。

    换言之,亚里士多德对于政治实践活动的公开研究,是具有高度自觉意识的政治实践形式,是高度自觉地干预政治生活。亚里士多德以足资典范的审慎方式接近潜在学生并与之对话,因为他知道这些学生能力各异,需求各异,身处各种对立冲突的政体语境,他以其审慎教导我们认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紧张关系。

    目录

    引言  亚里士多德教诲的修辞策略

    解读亚里士多德“讲稿”遇到的挑战

    亚里士多德与历史语境的关联

    理论研究给法治带来的危害

    古典的共和主义对现代的共和主义

    现实中的立法缺陷

    哲人的超公民美德


    第一章  政治的特殊性和至高性[卷一]

    亚里士多德的论辩过程

    方法的转变

    城邦的自然性

    财产问题

    奴役的自然基础

    批判希腊合法的奴役

    自然的获取技艺与非自然的获取技艺

    家庭中的政治和君主统治技艺

    回顾与前瞻


    第二章  历史上最好的政体[卷二]

    批判柏拉图

    批判法勒亚

    批判希朴达摩

    最受尊崇的希腊政体

    非洲政治生活的高峰

    梭伦的雅典民主政体


    第三章  政体间的正义争论[卷三]

    关于公民的争论

    共同利益的标准

    政体有多重要?

    好人对好公民

    有德之人共和城邦的不切实际

    人的政治本性问题

    关于分配正义的争论

    民主政体的理由

    政治哲学走上前台

    绝对君主制是最好的政体?

    再次突然过渡


    第四章  改良现实中的政体[卷四至卷六]

    政体分类的新方法

    一场有意义的失败实验

    各种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

    指导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中政治家的基本原则

    现实中的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和僭主政体

    最好且可行的共和政体

    三种组织功能

    共和政体的毁灭与保全

    君主政体的毁灭与保全

    民主政体和寡头政体的反思


    第五章  绝对最好的共和城邦[卷七至卷八]

    最值得选择的生活

    最好共和城邦的前提条件

    政体的本题

    教育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亚里士多德与历史语境的关联(节选)


    《政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社会生活形式的最全面可用的分析。在那种社会生活形式中,且通过那种社会生活形式,人类能最全面地发展和揭示他们作为政治的——即作为自我统治的、共和的——动物的本性。那种社会生活的关键前提涉及公民数量、教育和城邦聚居。

    当然,要获得独立,就需要足够数量的人参与军事防卫。但更具有说服力的是,需要公民能够做出集体判断,按照美德公正分配官职和荣誉(及耻辱)。这要求公民能够可靠地确定彼此的性格(但这并不必然意味着公民需要相互熟识或“面对面”地生活)。

    遍布在地中海沿岸的成百上千的城邦都满足这些条件,它们从许多代人之前开始,一直到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都存在。因此,亚里士多德将他对政治生活科学分析的焦点放在地中海地区和他所生活时代的城邦由于时空与他接近,因此便于他开展研究。这提供了哲学的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政治学》中没有发现,亚里士多德提到他自己所处的历史政治语境中戏剧性的政治进展——这个问题历来让现代学人大惑不解。亚里士多德写作时,正值希腊人在喀罗尼亚之战(公元前338)中被马其顿人击败。这为独立的希腊城邦敲响了命运的丧钟。



    ▲ 喀罗尼亚之战示意图


    尽管这场战争没有扑灭城邦中自治的公民生活,但它是这一悲剧结局的开始。不久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希腊,将之变成他帝国的一部分;有强大的证据表明,亚里士多德卷入了新帝国中心的马其顿宫廷活动。

    但是,从《政治学》中完全看不到这样的痕迹。无论他可能多大程度上卷入同时代的外交和政治活动,作为政治哲人和理论家的亚里士多德关注的不是他所处的堕落的政治环境。他关注的是对在那些情况下——人类永恒的政治本性最完全地显露于言行——关于完全自觉的城邦在表达和期望方面的批判性研究。只有在那样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评估,因而正确理解在不那么有利的时空(正如我们所处的时空)中的政治生活。

    从这个超历史的视角,亚里士多德清晰地洞察出哲学与政治语境之间关系,存在如下重要而永恒的普遍特征:哲学研究带来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严峻风险,削弱健康公民社会的根本信仰。

    苏格拉底的命运生动地证实,政治共同体意识到这威胁后,很可能反应过度,动用恐吓性力量进行防卫,反过来对政治哲人构成威胁。因此,政治哲人——只有他们才能完全理解这种无所不在的复杂的政治张力——的责任是既要操纵又要缓解虔诚的公民美德和有德性的哲学怀疑论之间互补性的对抗。政治哲人利用高明的交流方式完成了这一任务;他们高明的言说和写作方式安全而有效地传达了他们批判性的研究。

    作者简介

    托马斯·潘戈,美国著名古典学家,是列奥·施特劳斯最有成就的学生之一,现任教于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政治系,著述等身,同时编辑出版了列奥·施特劳斯文集多种。其作品已有多种在我国出版,如《政制与美德——柏拉图〈法义〉疏解》《孟德斯鸠的自由主义哲学》等。

    读者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