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美贤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属人卓越性的教育,自由教育就是让自己记起属人的卓越、属人的伟大。
——施特劳斯
柏拉图写作的众多作品中多有涉及灵魂问题,但是由于柏拉图作品注重情节的论辩和戏剧性,每一部作品都有其独特的戏剧背景和张力,苏格拉底对不同的谈话对象采用不同的修辞,由此导致我们很难梳理出关于柏拉图灵魂观的连贯线索。
托马斯·罗宾逊的《柏拉图的灵魂学》则尝试通解柏拉图所有涉及灵魂问题的文本片段,试图给出一个较为整全的观点。作者在既有讨论的基础上展开哲学思辨,其分析和论述细致缜密,有力地树立了该论题领域的思考范式,拓展了思考的宽度。本书对于全面理解柏拉图的“灵魂观”至今仍具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中译本导言(黄薇薇)
初版前言
第二版导论
中文版导论
第一章 “苏格拉底的”对话
第二章 《斐多》
第三章 《王制》
第四章 《蒂迈欧》27A-47E
第五章 《蒂迈欧》48A-结尾
第六章 《斐德若》
第七章 灵魂三分、灵魂不朽与来世
第八章 《治邦者》
第九章 《斐勒布》
第十章 《法义》 和《法义附言》
第十一章 尾声
文献缩写
参考书目
引用段落索引
作者索引
主题索引
希腊词索引
译后记
中文版导论(节选)
柏拉图有关灵魂不朽的证明,尤其《斐多》中的相关论述(某种程度上也是《斐德若》中的论述),在后世不断得到广泛讨论,因此尽管我在前两版序言中已讨论过此话题,现在还是想就某些部分做些补充。
首先,从《斐多》70C以下来看,苏格拉底很清楚,如果不补充后来的论证(anamnesis,回忆论),对立论证(《斐多》70C4-72E1)就不足以证明灵魂不朽。但事实上,“回忆论”本身问题更大,主要在于以前缀ana-开头的古希腊动词词义含混。
柏拉图用了这一特殊动词,它可能指“再次/向后”,也可能指“向上”(比如,在anistasthasthai[站起来]、anapiptein[向后倒]和anametrein[重新测量]中的用法)。苏格拉底在论证伊始便说,“醒着”与“睡着”相反,好比“活着”与“死去”相反。
下面的主张强化了这一点,即两极之间有一个相互生成的过程(genesis):比如,睡着与醒着的过程是“入睡”和“醒来”(anegeiresthai),而活着与死亡的过程是“死去”和“复活”(anabioskesthai)。但是,这两种过程表面的相似却是虚幻的,因为,人的“复活”至少牵涉三个连续过程:“出生”—“死去”—“复活”,而“醒来”只涉及两个过程,即“入睡”和“醒来”。Anegeiresthai[醒来] 和anabioskesthai[复活],这两个关键动词在语法上确实很像,但其前缀ana的含义差别巨大,不管我们如何解释动词anegeiresthai,以此为基础的论证必然会失败。
如果要努力找到一个与anabioskesthai用法完全相应的动词,而苏格拉底期望我们将anegeiresthai理解为“重新醒来”(而不只是醒来),基于对动词anegeiresthai这样奇怪而独特的理解,我们自然就会回答,人们可以而且确实在睡着的时候死去,再也不会重新醒来;而人们在完全醒着的时候也可以而且确实会暴死,再也不会重新睡着。如果只是指“醒来”,他使用的是anabioskesthai[复活]一词,而不是come to life[醒来],马上就会陷入循环论证。
无论有意无意,苏格拉底都没有意识到,anegeiresthai 和anabioskesthai这两个动词在他的论述中表现出的相似纯粹只在语法上。无论哪种情况,此论证都不成立。
在《斐多》106B7-107B7,苏格拉底讨论灵魂不朽的结尾段落,紧跟在著名的蕴涵论证(entailment argument)之后,这也是我在书中没有讨论的内容。这些段落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值得审查。之前还在论述蕴涵论证,苏格拉底马上就说,当两对立物逼近对方时,通常会发生两种情况,“消失”或“退却”。因此,如果蕴涵论证要有效,灵魂可能也得服从同样的规律。但显然,灵魂不受此规律约束,因为它不可能消失;假如某种即将死亡的实体逼近灵魂,它总会想尽办法退却。
苏格拉底这样说是在逃避,而且会削弱蕴涵论证,就像以ana-开头的词因意义含混而破坏对立论证一样。但是,西姆米阿斯(simmias)与喀柏斯并未反驳苏格拉底的说法。苏格拉底期望他们反驳吗?
在接下来的论证中,苏格拉底很好地让他们说出了反对意见(《斐多》106BC),并做了回应,表明灵魂不仅不朽而且不灭。他的思路并不清晰,给笺注者带来极大困扰。但这个论证的本质似乎是:人们普遍同意,“神、生命的理式,以及一切不朽之物”从不消失(《斐多》106D5-6)。所以,如果灵魂也不朽,它也同样不灭。因此,当身体死亡时,灵魂就会“完好无损地”离去(《斐多》106E7)。
这里发生了什么?表面来看,引入了早先的相似论证,以做进一步论证:灵魂更像神和理式,而不是物质对象,因此灵魂更有可能享有神和理式的不朽,而非物质对象的可朽特征。但相似论证不幸得出一个极为无力的结论:显然,结果表明,灵魂要么不朽,要么“接近”不朽(《斐多》80B10)。但是,不朽这个词,与怀孕这个词一样,是个整体名词,而对整体名词来说,接近性并非一种选择。因此,相似论证并不能为蕴涵论证提供助益,“近乎不朽”最多暗示了“近乎不灭”,这当然不够。
苏格拉底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短语“假如灵魂不朽”有所暗示,尽管它可能只是一个假定的未曾解释的三段论的大前提(即“如果灵魂不朽,它就不会消失;如果它不朽,因此”云云)。无论如何,我们充其量是在提出观点,而不是在论证,所说内容并未让对此有所怀疑的读者相信,灵魂要么不朽,要么不灭。
就此而言,“不朽”与“不灭”之间的差别究竟意味着什么,“不朽”是否意味着“不受制于任何种类的死”,而“不灭”则意味着“因此,也不受制于身体所受制的消失类型”?
之所以认为他会这么想,是因为他曾假设,就非物质性层面来说,灵魂近似于神和理式,因此它不能从外部被毁灭,而物质对象则能:只有能够分成部分的事物才能从外部毁坏,而非物质性事物,顾名思义,则不可分。
如果我分析得当,苏格拉底就让我们去填补论证中的欠缺之处。一旦我们补上了这些欠缺,理解了他的论证(或更应称为他的推测),就会清楚为什么灵魂不受退却或消失这种规则的约束:它总是退却,但绝不会消失,因为它是非物质性的、不可分的,因此任何物理死亡都不会影响它的本质(106E5)。
我不敢说我已经看穿了苏格拉底的确切意思,但这是我对这个奇怪论证做出的最好解释。然而,如果我的阐述可行,那么就灵魂不朽而言,与这篇对话前面的内容相比,他在这个论证中并没有说出什么更令人信服的东西。即便为了论证之需,我们同意苏格拉底所说,神和理式存在,且是永恒的、非物质性的和非复合的,他在《斐多》前面部分的论述表明,这些修饰语也适用于灵魂,但这些话在最后这段论证中依然与以前一样单薄。
如果我们不同意苏格拉底所说,情况更会如此。因为他之前竟匪夷所思地承认,他对灵魂不可分解性的证明也许只证明了灵魂类似于不可分解,但现在他明显仓促地放弃了这个说法,反而主张灵魂绝对不朽,让一个本来就单薄的论证更遭灭顶之灾。以此结束对话对灵魂不朽的讨论,这有些让人失望。
罗宾逊(T. M. Robinson)曾是多伦多大学哲学专业教授,曾任国际柏拉图协会主席,“亚里士多德奖”得主,其研究方向为古典哲学,主要著作有《柏拉图的灵魂学》(Plato’s Psychology,1970 [1], 1995 [2]),《对比论证》(Contrasting Arguments: An Edition of the Dissoi Logoi,1979),《希腊的遗产》(The Greek Legacy,1979),《赫拉克利特:残篇》(Heraclitus: The Fragments,1987),《宇宙作为技艺的对象》(Cosmos as Art Object,2004),《逻格斯与宇宙》(Logos and Cosmos,200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