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美贤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属人卓越性的教育,自由教育就是让自己记起属人的卓越、属人的伟大。
——施特劳斯
《伊菲革涅亚》是十七世纪法语诗人拉辛重要的戏剧作品。该作取材于欧里庇得斯的《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人物和情节固然改动了,精神气质仍与古雅典剧场一脉相承——而改动与传承,实乃路易十四王制下古今之争的一种暗流涌动。本书还收录拉辛自撰的戏剧前言及其修习古希腊经典的阅读笔记。拉辛自称“坚定地尊敬和思慕古传经典”,戏剧、前言和笔记三位一体,既是对同时代批评家的论战,亦是与古传诗人的对话。
编译说明
伊菲革涅亚
戏剧前言
《伊菲革涅亚》前言(1675 年)
《安德洛玛克》前言(1668—1673 年)
《安德洛玛克》前言(1675—1697 年)
《淮德拉》前言(1677 年)
古典笔记
读《伊利亚特》
读《奥德赛》
读埃斯库罗斯
读索福克勒斯
读欧里庇得斯
读柏拉图
读亚里士多德的《诗术》
附录
关于当前肃剧的对话(德·维里埃)
《伊菲革涅亚》绎读 (吴雅凌)
拉辛与古希腊肃剧传统(吴雅凌)
《伊菲革涅亚》绎读
吴雅凌
1.某种秘密的恐惧让我浑身战栗
像活人祭这样的话题并非只是抵触现代文明底线。阿喀琉斯扬言要在好友葬礼上杀死十二个战俘做陪葬。他确实这么做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史诗开卷第一行起被多少朱笔圈点的“毁灭性的英雄之怒”,历经整二十三卷铺陈,终在他手刃特洛亚十二勇士一路大声号哭的现场抵达高潮——此一时的愤怒,甚至超过彼一时在特洛亚人面前泄恨作践他们死去的领袖赫克托尔。与此同时,荷马以不动声色的优雅笔法相隔短短五行诗重复发出同一句耐人寻味的叹息:“高傲的特洛亚的十二个高贵儿子。”优雅中没有掩饰让人不忍细加琢磨的残酷。
但不只这样呢!荷马接着讲,人间丧葬,天上神族摆宴。西风北风二神趁着酒兴,喧喧嚷嚷地出发,携手卷起大风吹旺火葬堆,敌我的尸身不分别地欢烧一夜,连带活人的爱恨伤心,天明才烧完。日出时,阿喀琉斯力倦神疲躺倒睡了。真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游戏归神族。人只分到人生如梦。
像荷马这样的诗人不会再有第二个。后来的希腊作者不欠缺谈论禁忌的勇气,但大都表现出必要的谨小慎微。希罗多德记载不少外邦异族的活人祭,只有一回涉及希腊本地传说。单是这一回,他做足万全的条件补充,那被活献祭的,乃是罪罚之人逃亡外邦又偷自回乡且擅闯圣地……诸如此类罪上加罪罪不可赦。素有“渎神”声名的欧里庇得斯很可能贡献了最多的相关细节。而他一样避免越过雷池。俄瑞斯忒斯险成陶洛人的牺牲,那是“蛮王统治的蛮夷”(barbaros),受希腊人鄙夷的异族礼俗。再不然是亵渎了神威,像那忒拜王彭透斯,因迫害狄俄尼索斯神教,被生母在狂迷中活活撕作碎片,反成就酒神伴侣的狂欢礼。
大约只有一个例外。事情发生在希腊本乡本土,被选中的牺牲是天真的女孩儿。十万希腊大军要去远征特洛亚,不料被滞留在奥利斯海港。神谕说是阿尔忒弥斯女神发怒了,点名阿伽门农王的女儿伊菲革涅亚,只有无辜的鲜血才能息神怒。雅典的三大肃剧诗人纷纷讲过这事。依据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说法,伊菲革涅亚确实死在奥利斯。欧里庇得斯却说,阿尔忒弥斯女神怜悯那女孩儿,从祭坛上救走她,以一头母鹿替代她做牺牲。
无独有偶。旧约圣经也有一则广为流传的献祭故事。亚伯拉罕在摩利亚山中把刀伸向独子以撒。最后一刻也有一头公羊奇迹般地现身,替代无辜的少年做了牺牲。亚伯拉罕的信德与神恩的降临相映成趣。皆大欢喜。这则故事历来被赋予希伯来文明中最高级别的教诲意味。
相比之下,旧约另有一处活人献祭的记叙较少为人说起。先知耶弗他向耶和华许愿,以色列人若能打败敌人,他将把第一个出家门迎接他的人献为燔祭。后来以色列大胜,先知的独生女儿敲鼓跳舞,最先出门迎接。那做父亲的撕裂衣服,当场哀哭不止。单从文学的眼光看,《士师记》的这段叙事相当精彩呢!细腻的心理细节,动人的戏剧突转,正是亚伯拉罕的故事欠缺的。《创世记》中的信仰之父自始至终孤独沉默,无人知晓神要他献祭以撒,连以撒也不知。父子二人朝摩利亚山前行的那三天,经书里讳莫如深。唯此才有基尔克果在《恐惧与战栗》中四次调音三次发问几番尝试谱奏亚伯拉罕老父的心曲。第二个故事远不如以撒的献祭有名,原因大抵出在结尾:没有神的使者从天上呼唤,没有鲜活的小兽在祭坛上咽气。先知耶弗他的女儿有不一般的勇气。她去山中哀哭,“两月期满,回到父亲那里,父亲就照所许的愿向她行了”。无辜的以色列处女真做了牺牲。直至故事终了,神意始终隐匿,透着一股让人隐隐不安的气息,应了先知以赛亚的话:“救主以色列的神啊,你实在是自隐的神。”
这种不安的气息以不一般的方式弥漫希腊作者讲述的伊菲革涅亚故事。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未留下专门的肃剧,《阿伽门农》(行1555-1559)和《厄勒克特拉》(行530-533,行566-579)不约而同将这场献祭当成阿伽门农家族肃剧的环节一笔带过。稍后的拉丁诗人卢克莱修强化了个中的批判语气:“希腊将领在奥利斯用伊菲革涅亚的血可怕地玷污了那十字路口的处女神的祭坛……”
欧里庇得斯是在人心里制造不安的大师。也只有他,兴致盎然地,就伊菲革涅亚的故事一连写了两出诗剧。《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却留有疑团莫释。神从天而降,为人间解围。“机器降神”作为欧里庇得斯的常用手法总带着一丝古怪含糊的意味。克吕泰涅斯特拉听闻女儿从祭坛神秘消失,没有感恩喜乐,反而丢下让人玩味的一句话:“我怎么知道这不是一个虚假的故事,说来安慰我,叫我不要再哀悼你的呢?”更有甚者,继报信人之后,阿伽门农王“带着同一的故事”亲自上场宣布:“她的确是和神们在一起。”不知为什么,这蛇足般的举动让人心愈发不安,让我们忍不住和克吕泰涅斯特拉一起怀疑。母鹿的美好神话莫非是息事宁人的“善意”谎言?在欧里庇得斯的隐微笔法下,神恩的降临更似一场“渎神”的戏谑。
当十七世纪法语诗人拉辛重写《伊菲革涅亚在奥利斯》时,我们注意到,他以欧里庇得斯的传人自居,反复强调他对欧里庇得斯(以及荷马!)的仿效(OCI,699)。拉辛从欧里庇得斯那里继承了什么?也许首先就是这股子不安的气息吧。它穿越两千年没有消散,反而更固执也更苛求小心应对。在现代文明语境里,这不安在哲学家那里不妨变形成一个基尔克果式的追问:倘若没有神恩临在,活人祭如何从伦理上得到辩护?从某种角度看,基尔克果的哲学追问方式依然可追溯至柏拉图对话传统。那么,诗人们呢?是否存在一种堪与哲学相抗衡的现代文学思考方案?由此能否形成某种新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毕竟,由活人祭话题引发的不安虽然微不足道,但文学从来不把细节等同为小事,不是吗?
拉辛无疑提供了一个好的研究案例。在他生活的年代,欧洲知识人中爆发了一个新的纷争名曰“古今之争”,看上去与《理想国》里的那个古老纷争话题相去太远。但有什么好大惊小怪呢!拥有古典主义诗人名号的拉辛或许真的不失为荷马和欧里庇得斯的法兰西传人,我们这些后世有福的观众必须心知肚明,路易十四时代巴黎舞台上的精彩必然与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剧场有天壤之别。
十七世纪下半页,伴随路易十四绝对王权的崛起,法语成为欧洲通用语言,法兰西文明迎来繁荣的古典主义时期。拉辛堪称这一时期法语文学成就的代表。
拉辛生于1639年,十岁进波尔-罗亚尔修院学校,该校增设有希腊文和法文教学,拉辛由此直接阅读古希腊原典,深入古典肃剧世界。
在彼时法国文坛的“古今之争”中,拉辛作为“崇古派”代表,为古代诗人辩护。拉辛毕生共创作十一部肃剧,其中四部取材自欧里庇得斯,《伊菲革涅亚》即其中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