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美贤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属人卓越性的教育,自由教育就是让自己记起属人的卓越、属人的伟大。
——施特劳斯
柏拉图对话和亚里士多德论说都展示了对智慧的爱欲追逐。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在柏拉图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一个自知无知的对话引导者,通过把各种意见带入困境而开启知识之路的入口;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苏格拉底的一些说法本身被当成了有待分析的意见——这是以一种与苏格拉底意见相争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苏格拉底哲学道路的继承。
伯格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是对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详尽注疏,展现了亚里士多德通过其论说体对话道路的行走来“接生”未来哲学家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苏格拉底本人的某些意见受到批评,由此开启了通过理论上批评“柏拉图主义”来为实践地履行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活方式和柏拉图的哲学写作方式开辟道路的先河。
中译本前言
致谢
导论:《尼各马可伦理学》的苏格拉底问题
第一部分 属人之善
第一章 终极目的与到达途径
从善[本身]到属人之善
关于幸福的诸意见
属人之善与人的ergon[工作]
完整生活中的幸福
非理性的psychē[灵魂]
第二部分 美尚的和正义的
第二章 性情的卓越
一种非苏格拉底的观点
习性养成
伦理德性与中庸尺度
责任与自然
第三章 美德与过恶
美尚作为美德的telos[目的]
城邦的正义与灵魂的正义
第三部分 回到善
第四章 思想的卓越
《伦理学》论证的枢纽
理性的psychē[灵魂]
理智德性
phronēsis,
sophia与幸福
第五章 快乐与自然的发现
新的开端:从兽性到神性
激情与理性的冲突
出于自然的快乐与善本身
第六章 友爱与自我的发现
理性的和政治的自然
完美友爱与其他类型
友爱中的正义
朋友作为另一个自我
友爱、爱欲与哲学
第七章 幸福
重返快乐
沉思的生活
立法的技艺
对一个苏格拉底问题的苏格拉底式回答?
附录
附录一:《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
附录二:美德与过恶(《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三、卷四)
附录三:正义的诸范畴(《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五)
附录四:快乐的分类(《尼各马可伦理学》卷七)
参考文献
索引
中译本前言
柯小刚
对于重视“情节论证”的解经法来说,如何疏解亚里士多德的论说文体,成为这种解经法的一个考验,也成为西方经学通古今之变的一个关键。亚里士多德式论说文体所承载的“科学体系”及其论证方式,构成了经由经院神学以至今日学院科学体制的源头之一,但伯格(Ronna Burger)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以其细致入微的疏解工作令人信服地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这个近世科学的源头有其自身的源头,这个源头便是在柏拉图的哲学戏剧写作中风云际会的希腊诗文传统与苏格拉底的以对话为教化方式的哲学传统。
本书把亚里士多德从那种后世学院学者所构建的孤独沉思的科学家形象中挽救出来,重新置回到那个曾经在柏拉图对话中扣人心弦地发生过的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式哲学生活中。因此,正如柏拉图对话并不是什么理念论的演绎,亚里士多德的论说也决不是什么形式的系统。无论柏拉图对话还是亚里士多德论说,都是通过与一个(或许是唯一的一个)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对话活动——而不是宣称某种最终结论和教义——来活生生地、辩证地展示对智慧的爱欲追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把读者带上追求智慧的生活道路。二者的区别只在于,在柏拉图对话中,苏格拉底只是一个自知无知的对话引导者,他本身并不提供某种意见,而只是通过把各种意见带入困境而开启知识之路的入口;而在亚里士多德的论述中,苏格拉底在柏拉图对话中的一些说法本身被当成了有待分析的意见:这是以一种与苏格拉底意见相争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对于苏格拉底哲学道路的继承。
哲学的道路必须这样走,这是因为——正如柏拉图对话《斐多》中的苏格拉底在临死前所自道的那样——追求智慧的道路必须“第二次启航”:这意味着,没有艾奥洛斯赐予的顺风(直觉或论证)可以直接把求知的航船送抵伊塔卡(最高善、理念、真理),爱智者只能“在logoi[各种意见说法]中”降下船帆,奋力操起船桨,在意见的海洋中开辟道路前行,而且在每次划动船桨、辟分水路之后,海水立即就会重新合上,泯灭船行的路径,以至于下一次航行仍然需要重新划桨辟分。哲学作为灵魂教化方式而不是任何可以灌输的教条结论,对话和辩证法作为这一教化方式的实践而不是某种教条的演绎论证,在“第二次启航”的夫子自道中表露无余。所谓“接生”,所谓“回忆”,亦无不表明哲学是一条道路,必须行之而成。
所以,当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第一卷就说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时候,他便是决意踏上了这条“第二次启航”的道路,并通过这一论说体的对话道路的行走来“接生”未来哲学家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上,苏格拉底本人成为某些意见(如“美德即知识”)的提倡者并因而受到批评,则开启了通过理论上批评“柏拉图主义”而来为实践地履行苏格拉底的哲学生活方式和柏拉图的哲学写作方式开辟道路的先河。
对于我们来说,要想走上亚里士多德所开辟的这条“第二次启航”的道路,首先要做的一件事情便是在对亚里士多德的阅读中开辟自己的“第二次启航”,即首先要置身于千百年来形成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的纷纭意见中,辟分这些意见,通过重新解释经典而回到经典本身的常经大道上。非常幸运的是,在中文世界的西方古代经典与解释中,我们第一次拥有了划行于《尼各马可伦理学》这片海洋中的船桨:伯格的《亚里士多德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可以想见,借助伯格的船桨驶入中文海洋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必将有助于中西“古典心性的相逢”,开启这部西方古代经典最富世界历史意义的冒险航程。而对于中文思想来说,冒险既然已经无可避免地开始,它唯一的选择便是汤之盘铭的日新训诫和诗经的新命箴言。落实到今天的现实处境中便是,在波涛汹涌的现代主义论说的海洋中放弃搭顺风的指望,降下侥幸的船帆,坚定不移地操起船桨,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启航。
作者 罗娜·伯格(Ronna Burger),美国杜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哲学教授,著名古典学者,曾跟著名古典学家伯纳德特一起在纽约社会研究新学院工作、研究,著有《尼格马可伦理学义疏》《柏拉图式的迷宫》《为哲学的写作技艺一辩》等。
译者 柯小刚,字如之,号无竟寓,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再版书名《时间、存在与精神》)、《在兹》、《思想的起兴》、《道学导论(外篇)》、《古典文教的现代新命》、《心术与笔法:虞世南笔髓论注及书画讲稿》、《生命的默化:当代社会的古典教育》、《诗之为诗:诗经大义发微卷一》,编有《儒学与古典学评论》、《诗经、诗教与中西古典诗学》,译有《黑格尔:之前与之后》《尼各马可伦理学义疏》等,微信公众号“寓诸无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