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美贤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属人卓越性的教育,自由教育就是让自己记起属人的卓越、属人的伟大。
——施特劳斯
本书成于太平洋战争刚爆发不久的1942年,虽距今已八十个年头,但是对于我们认识地缘政治学的形成仍具参考价值。
中译本说明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地理学和地缘政治学
第二章 斯宾格勒,俄罗斯和未来
第三章 豪斯霍弗,党和军队
第四章 地缘政治学的先驱
第五章 麦金德和心脏地带
第六章 豪斯霍弗与心脏地带
第七章 地缘战略与太平洋
第八章 美国,“卫星岛”
第九章 生存空间和人口压力
第十章 地缘政治与人性
注释说明
附录
透过豪斯霍弗的眼镜看亚洲
麦金德的心脏地带
索引
中译本说明
李世祥
太平洋战争1941年底爆发后,美国数年内有多部地缘政治学著作问世,《地缘政治学的黄昏》就是其中之一。战争的降临使美国学界意识到研究地缘政治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他们反复絮叨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一句名言:“敌人是最好的老师。”1941年12月11日,德国对美宣战,美国当时的“敌人”是谁已不言而喻。不过,美国地缘政治学者眼中的“敌人”则更为具体,即他们的思想之敌豪斯霍弗。
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一直因其与纳粹的瓜葛而备受争议。他是德国地缘政治学派的奠基者、《地缘政治学杂志》的创办人,还是副元首赫斯的老师。据说,希特勒臭名昭著的《我的奋斗》也是受到豪斯霍弗的启发才撰写出来的。时至今日,仍有西方学者对豪斯霍弗大加挞伐,称其要对纳粹的野蛮侵略负责。2016年,加拿大史学家赫维格(Holger Herwig)出版《地缘政治学的恶魔》一书,副标题就是“豪斯霍弗如何‘教育’希特勒和赫斯”。
不过,也有人从一开始就反对这种妖魔化的处理方式,毕竟“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魏格特就持这种立场。
魏格特1902年出生于柏林,1926年获得弗赖堡大学民法及教会法博士学位,早年曾担任执业律师。1938年,魏格特到美国避难,1939年到三一学院任教,先后又在匹兹堡大学、卡尔顿学院和芝加哥大学任教。1947年到1951年期间,魏格特曾出任美国驻德国总法律顾问办公室德国司法处主任。
魏格特的主要研究领域就是地缘政治学和政治地理学,著有《地缘政治学的黄昏》(1942)、《世界指南针》(Compass of the World,1944)、《世界新指南针》(New Compass of the World,1949)和《政治地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Geography,1957)。
在魏格特眼中,豪斯霍弗是敌人而非恶魔。豪斯霍弗对希特勒的影响力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在反犹及进攻苏联问题上,豪斯霍弗与希特勒有着难以弥合的分歧。
豪斯霍弗
此外,豪斯霍弗的妻子玛莎(Martha Mayer-Doss)有犹太血统,儿子阿尔布莱希特(Albrecht Haushofer)因涉嫌刺杀希特勒而被党卫军秘密处决。魏格特认为,不考虑这些复杂的历史情境而片面地将“豪斯霍弗及其学派斥为野蛮的权力欲望”,这样做“荒谬且危险”。但魏格特对豪斯霍弗的同情也就止步于此。
魏格特在前言中明确表示,他写的是一本“政治书”,不是“科学研究”。魏格特并不在乎地缘政治学被斥为伪科学。相反,他坦率承认,地缘政治学根本做不到科学所要求的客观中立。用当下的流行话语来讲,魏格特无意写“有知识无立场”的东西。他的立场就是美国人的立场,是战时美国的立场。
政治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产物,地缘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并且是非常贴近政治现实的政治学。与前者的静态研究相比,地缘政治学是“旨在预测未来”的动态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缘政治学很难超越国家的维度,只可能是德国的地缘政治学,或者英国、法国、美国的地缘政治学。鉴于地缘政治学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美国必须要建立自己的地缘政治学。
如果向敌人学习,美国必须向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德国人学习。但豪斯霍弗的老师又是谁呢?这是魏格特首先想回答的问题。只有厘清德国地缘政治学的思想源头,人们才能明白其来龙去脉。
按魏格特的分析,豪斯霍弗的老师有三位:斯宾格勒、拉采尔和麦金德。斯宾格勒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拉采尔的空间理论以及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这些都对豪斯霍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早期的豪斯霍弗研究者中,只有魏格特对豪斯霍弗与斯宾格勒内在的思想关联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
对中国读者来说,豪斯霍弗与后两者的关系较为容易理解,把斯宾格勒视为豪斯霍弗的老师却令人有些困惑。斯宾格勒不是地理学家,更称不上地缘政治学家,他的《西方的没落》似乎和地缘政治学也没什么直接关系。在魏格特看来,斯宾格勒为豪斯霍弗的世界观提供了原始动力。斯宾格勒的预言是德国地缘政治学的底色,反复出现在豪斯霍弗自己的预言中,即有色人种的革命将动摇世界的根基,拉开西方没落悲剧的最后一幕。这也恰恰是魏格特对豪斯霍弗提出尖锐批评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魏格特看来,即使与纳粹政权的侵略没有直接关联,豪斯霍弗也应对德意志民族的对外扩张负责。他把生存空间和心脏地带改造成使德国摆脱耻辱、发展壮大的理论工具。每个国家为了生存都会扩大自己的空间,德国的扩张正是基于这一自然法则。豪斯霍弗创建的地缘政治学派教育年轻一代去了解并应用生存空间增长的法则。
拉采尔
豪斯霍弗也在向敌人学习,他将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视为地缘政治学的大师,将心脏地带整合到德国的大战略之中。通过回顾世界史,麦金德提出,决定历史走向的是“欧亚大陆内部巨大的核心与外部较小的边缘地区和岛屿之间的巨大斗争”。这种二元论使得豪斯霍弗意识到,德国作为心脏地带的陆权国家不得不联合同为陆权国家的俄罗斯来对抗边缘地带的海权国家。豪斯霍弗正是基于这一论断反对希特勒与苏联开战。
与这一理论相背离的是,豪斯霍弗同时主张德国应交好地处边缘地带的亚洲海权国家日本。豪斯霍弗将日本视为“东方世界革命的核心”,力图将之纳入包含心脏地带在内的亚欧大陆集团。如果德国把英美视为主要对手,日本就应是德国重点争取的对象。同希特勒进攻苏联一样,日本侵略中国的举动令豪斯霍弗相当沮丧。“中国是一个海洋,所有汇入它的河流都将变咸。如果日本向中国渗透太深,她将被淹死。”
行动的脚步往往会跨越理论所设定的界限,现实不太容易跟随思想者的节奏。在魏格特的指引下,读者会发现豪斯霍弗面临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才能使多个二元论在同一理论框架下得以自洽?心脏地带与边缘地带、陆权与海权、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有色人种与白人,把这么多对立的要素整合到一起并不容易。但这还不是豪斯霍弗主义的致命之处。
魏格特给最后一章拟的标题是“地缘政治学与人性”。言外之意是,豪斯霍弗的学说彻底忽视了人性,屈服于“犬儒主义和神秘主义”,主张德国的征服基于自然法则,鼓吹权力政治,不尊重人类生命的尊严,不尊重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不尊重正义和道德。至于魏格特的批评能否站得住脚,则见仁见智。
魏格特不愿承认的是,对外扩张、权力政治和生存空间,这些显然不是德意志民族特有的思想产物。社会达尔文主义在此之前已成为西方文明进入现代世界后重新野蛮化的一个符号。简而言之,豪斯霍弗主义并非德国地缘政治学的病根儿,只不过是西方现代病的一个表征而已。
本书成于太平洋战争刚爆发不久的1942年,虽距今逾80个年头,对于我们认识地缘政治学的形成史仍具参考价值。为突出主题,编者调整了原书主标题与副标题的位置,同时收入魏格特发表在学刊上的两篇文章,以期有助于读者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译者 汪瑛,毕业于国防大学国际战略专业,长期从事现代国际战略及国家安全研究,合著有《战略机遇期的中国国家安全》《魔鬼斗法-新概念武器》,译著有《战略瘫痪论》《域外法讯·美国空军》《现代欧洲的基础》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