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美贤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属人卓越性的教育,自由教育就是让自己记起属人的卓越、属人的伟大。
——施特劳斯
20世纪初,埋没了一个世纪的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得以面世,并很快吸引了德国和德国以外的学者、诗人及哲学家的关注。荷氏作品融汇了欧洲启蒙运动后政治、历史、宗教、哲学和诗学中最核心的观念,是启蒙运动后新神话的建立、观念论哲学和浪漫派诗歌的里程碑。但由于诗人后期诗歌文本复杂,语言晦涩,思想艰深,阅读和理解荷尔德林一直不是一件易事。本书是对荷尔德林除赞歌外全部后期诗歌的翻译、注疏和解读,其中多数作品首次翻译为汉语。
全书分“文本卷”和“评注卷”(两册)。“文本卷”为德汉双语对照,按体裁和编年收录了荷尔德林1800-1807年间除赞歌外的全部诗歌作品(含完成作品,完整草稿、修改稿、不完整草稿、片段等)及其翻译。对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的完整翻译不仅填补了荷尔德林中译的空白,也将深化读者对西方历史和思想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理解。本书从语文学入手来展示思想史,这对帮助读者理解西方传统的渊源和治学方法,有重要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
图版:荷尔德林画像 /1
题辞 /1
前言 /1
鸣谢 /1
凡例 /1
哀歌和箴铭体诗
迁徙者〔第二稿〕 /2
哀歌〔《美侬哀悼丢提玛》前期稿〕 /12
美侬哀悼丢提玛 /22
施图加特 /34
附录:秋节〔《施图加特》后期修改稿〕 /44
〈墓志铭〉 /50
饼与葡萄酒 /52
夜〔《饼与葡萄酒》后期修改稿〕 /66
通往乡间的通道 /80
还乡 /84
附录:还乡〔后期修改稿〕 /94
六音步格诗和另体诗
爱琴海 /100
〈犹如当农夫在节日里……〉〔〈犹如在节日里……〉散文初稿〕 /124
〈犹如在节日里……〉 /132
致兰道尔 /140
生命的中半 /144
生年 /146
哈特之廕 /148
父国詠歌暨草稿
致地母 /152
德意志詠歌 /160
在多瑙河的源头 /164
迁徙 /172
莱茵河 /182
〈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前期稿〕 /200
〈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后期稿〕 /208
太平休日 /218
独一的〔文本一〕 /232
独一的〔文本二〕 /242
独一的〔文本三〕 /252
独一的〔文本四〕 /262
拔摩岛 /272
拔摩岛〔后期稿本的初稿〕 /292
拔摩岛〔后期稿本的草稿片断合成文本〕 /312
提坦们 /324
家乡 /332
哥伦布 /334
路德 /346
〈……梵蒂冈……〉 /348
〈就是说从深渊……〉 /354
〈我曾问过摩萨……〉 /358
〈克洛普施托克死于……〉 /362
〈就是以往,父宙斯……〉 /364
雕 /368
日耳曼尼亚 /372
〈可是当上天的……〉 /382
〈如同鸟群缓缓掠过……〉 /392
致首领〔第一稿〕 /394
致首领〔第二稿〕 /398
〈致圣母〉 /404
最先来的〔第一稿〕 /420
最先来的〔第二稿〕 /422
最先来的〔第三稿〕 /428
〈如同海岸……〉 /434
〈就是当葡萄藤汁……〉 /436
提埝岛 /438
〈褐色枝叶上……〉 /444
〈伊斯特河〉 /448
〈……你以为,应跟……〉 /454
纪念 /456
姹女〔《姆涅摩绪涅》第一稿〕 /462
姆涅摩绪涅〔第二稿〕 /468
〈噫讴巴刻库……〉 /474
〈你们安稳筑造的阿尔卑山……〉 /476
海因里希帝 /480
〈并同感半神……〉 /482
希腊〔第一份手稿〕 /486
希腊〔第二份手稿前期文本〕 /490
希腊〔第二份手稿后期文本〕 /494
附录:希腊〔A. BennholdtThomsen合成文本〕 /500
〈人生是什么?……〉 /504
〈神是什么?……〉 /506
D.E. Sattler依据詠歌草稿和手稿片断合成的文本
提埝岛Ⅰ /511
提埝岛Ⅱ /518
家乡 /525
最先来的 /530
提坦们 /535
决断 /541
哥伦布Ⅰ /548
哥伦布Ⅱ /553
希腊Ⅰ /558
希腊Ⅱ /562
姆涅摩绪涅 /567
姹女 /571
附录
厄琉希:致荷尔德林(黑格尔) /576
专有名称索引 /581
标题与首行编目 /607
译者刘皓明 1985年获北京大学法学士。1989年赴美国。起初供职于印第安纳大学概念与认知研究中心(Center for Concept and Cognition);后转入该校比较文学系就读。其间获“德国之心”(Heart of Germany)奖学金,赴柏林自由大学留学。1993年由印第安纳大学授文科硕士(M.A.)。同年入耶鲁大学攻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1994夏及1995年夏两度获马科希•卡德基金(Max Kade Fund)资助,先后赴德國海德伯格大学与图宾根大学进修。1999-2000年间获“德意志学术交流服务基金”(DAAD)资助,再赴柏林自由大学从事研究。2001年从耶鲁毕业,授博士。博士论文为《废名和里尔克作品中童年经验的转化》。撰写博士论文期间曾获《中國时報》“青年学者奖”。毕业后敎授于卫斯理学院(Wellesley College)和卫斯理安大学(Wesleyan University)。2003年起任敎于凡萨学院(Vassar College)至今。2001-2007年期间,获卫斯理及凡萨学院赞助,多次赴德从事研究。近年来在国内的学术活动包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进行学术讲座。
治学范围包括18世纪德意志文学和哲学、德意志观念论和德意志以及英吉利浪漫主义,莱纳•马利亚•里尔克与以斯拉•庞德的现代德文与英文诗歌,古希腊罗马竖琴诗歌,欧洲现代哲学和批评理论,中国中古文学以及中国现代诗歌。已出版书籍包括里尔克《杜伊諾哀歌》的翻译和简注(沈阳:辽敎,2005。台湾版:台北:商务,2005),侯世达(Douglas R. Hofstadter)《哥德尔,埃舍尔,巴赫:集异璧之大成》(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Braid)的翻译(北京:商务,1996)。自1990年代中期起在《读书》等国内中文刊物上发表二十余篇批评西方文学与哲学的文章、中文电影影评、中文新诗研究以及当代中国文化批判。此外还有数篇外文学术论文发表,分别讨论伽达默尔、废名、周作人以及庞德等,分布于《思辨哲学学报》(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与《泰东》(Asia Major)等学术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