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完美贤人品格的教育,作为属人卓越性的教育,自由教育就是让自己记起属人的卓越、属人的伟大。
——施特劳斯
但这并非意味着对属己之物的爱和对美的爱是平等的,对属己之物的爱仍然低于对美的爱,后三者的发言呈现了梯次上升的关系:阿里斯托芬―阿伽通―苏格拉底、谐剧―肃剧―哲学。这种关系在《会饮》结尾以戏剧方式呈现:阿里斯托芬先于阿伽通睡着了,苏格拉底则清......
康德认为人人成为立法者天经地义,问题在于如何可能,而对苏格拉底来说,这样的观点荒诞不经。一言以蔽之,康德的出发点是自由的民主政制何以可能,苏格拉底的出发点是品性优异之人施行统治的政制何以可能。
青年尼采的这篇文章实际上延续了十七世纪末以来的“古今之争”。从孟德斯鸠、伏尔泰到黑格尔——更不用说尼采的同时代思想家,他们无不以为古代政制已经被现代进步“扬弃”。尼采虽然年轻,但他顽固地认为:现代国家理念表征的是人类文明的堕落,其根本原因在......
洛维特为什么不理会海德格尔在1939年以后表述的对“自然”的理解?情形很有可能是,他看到海德格尔在追随荷尔德林的“自然理解”。[72] 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海德格尔最终没有摆脱他要克服的德意志古典哲学中的神学规定,而这也就等于没有摆脱现代历......
假如“跟既美且好的人为伴”是为了帮助朋友,“既美又好的人”就不完全等于“朋友”:并非每个“既美又好的人”都是朋友,但朋友必须是“既美又好的人”。
《战争术》是马基雅维利生前发表的唯一重要散文著作。与《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不同,这本书以对话形式写成,文学性极强。主要对话者法布里齐奥·科隆纳,一位著名的雇佣军首领,在书中与几位年轻贵族就古今战争术的优劣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对话过程中,马......
拉采尔晚年提出的政治地理学与他早年致力的文化人类学或人文地理学是什么关系?拉采尔曾有过从文化人类学或人文地理学向政治地理学的转向吗?如果有的话,这种转向又是如何发生的呢?尤其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政治地理学为何诞生于德国而非英国、法国或美国?
廖子“明两千年不传之学,义据通深,度越一世,香象渡河,众流截断”,其历史意义又岂仅在以礼制“判析今古门户”?“圣人不空生”,因此经学的要务首在“知”圣人(哲人)之心,圣人之心在六经。
大西洋革命的世界史含义是,自然权利原则逐渐取代传统的自然正义观念,并支配了晚近两百多年的世界历史,塑造了普世性的西方形象:“西方的(也就是大西洋两岸的)特性,就是所有那些沿着十八世纪末的政治理念发展的总和。”